已经过去近一个月时间了。
去年12月中和今年元旦,我和师兄借两次出差现场调试的机会,在广东罗定体验了一把数九寒冬穿春装的生活。本来以为这次仍然会像夏天一样,不堪回首,处处窝囊不适。但回忆起来,倒也并没有那么不堪。以至于现在还有兴趣花两天时间记录一些点滴和细节。
那么,正文开始咯。
到达罗定最快的办法,是从广州滘口汽车站坐近4小时的大巴车。
搭乘国内线罕有的双通道A,白云T2落地,转乘“羊角”地铁3号线北延线至嘉禾望岗,换乘2号线至广州火车站,换乘5号线到终点站滘口。买了票,在路边的便利店吃碗车仔面,再坐上环城高速上可能会堵车,车载电视放映着十多年前粗制滥造的低俗MTV的长途大巴,半睡半醒4个小时之后,就到了这个散发着岭南味道的粤西小县城。
本来以为这里并称不上是“粤西”,还是离广州比较近的,地图一看,接近广州到南宁距离的1/3,已经快到了两广交界。好家伙,着实有点偏远。
小县城其实也不算小,县级市吧。
住处旁边是一条横穿市区的江,查地图叫“罗定江”。江对岸是一座塔,像是密檐佛塔的样式,叫罗定文塔,河水在它身边拐了一个弯,形成了凸向河心的三角洲。
收拾完毕,当天晚上我们沿着罗定河向上游——大概是上游吧——也就是向高处走,用师兄的话说,“逛两圈”。
这边道路略显逼仄,起伏不平,明显是上山的路,与从罗定总站打车途中显然不同。窄路两边鲜有人行道,需要躲避时而疾驰而过的汽车和摩托,走得属实不易。
本来我们的心里预期只是常规地在住处四周散散步,打探一下超市餐厅等地点的远近。心想,如此一个小县城谅没有什么稀奇,最多仅是特色的餐馆罢了,不必太过在意。
然而随着一路走过,我们逐渐被这些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惊呆了。
有些临街的住宅,石墙上带着斑驳的花窗和栏杆;
抬头仰视,二层忽然映入眼帘的,是临街露台,露台的栏杆雕刻了精美的花纹;
望向另一边,有的房屋是西洋样式的花边平顶,有的又是中式的瓦片坡顶,不同样式的房屋就这么挨在一起。虽然中间穿插了一些现代筑起的,明显只追求功用的普通住宅,但丝毫不影响它们组合之后的极佳观感。
这与我们心中对于小县城的“灰头土脸”“秩序混乱”“参差不齐”的印象,差别太大了。我们突然感觉到好像,画风不太对劲。
心中也暗喜:“这是一个什么神仙地方啊,这也太讲究了。”
再往前走,道路交汇之处多了一些店铺。晚上十一点多大部分都已经关门了,街道上也逐渐空无一人。但有的店铺们的名字很搞笑,也充满地方特点。
老远灯光下看到“六记士多”。“士多”谐音store,商店的意思,应该是港澳地区的叫法,逐渐传到广东。而这个“六记”?不禁想到了消弭已久的六学,太搞笑了。
路过一家名叫“太保”的店铺,招牌上就两个大字,其他什么信息也没有。这是干啥的?保险?
后来白天路过才知道,修摩托车的。
哦,似乎是取“神行太保”的寓意,在他们家修理的摩托车都能神行千里,完好无损。
挺有意思的。
另外说到摩托车,这里大多数人出门的交通方式除了汽车,竟都是摩托车。路上摩托车之于电驴,大概就像大城市里电驴之于自行车的比例,“突突突…”“哒哒哒…”的声音不绝于耳,行人老远就能听见,心生忌惮,赶快让路。走在路上经常紧张的要命。
比较常见的是普通“流线型”小型摩托,可以看成电驴+“哒哒哒”,司机独自一人或携家带口疾驰而去。遇到可能比较阔气的,骑一辆大型摩托车——巨大的轮径,肌肉感的车身,稍微正宗一点的声浪,这种车只有记忆里小时候才见过——如果司机再戴着纯黑头盔,穿一件皮衣夹克,就颇有那股赛博朋克和工业风,着实帅气。
肠粉、云吞面、烧腊是这里许多小餐馆的主营,自然也会明显标在招牌上。有些餐馆经营种类比较繁杂,不知道以什么为特色,竟然直接印一个“x记美食店”挂在门口,令人有些摸不到头脑之余,颇有大饭店的气概。天下美食一店收。
街道上还有一些其他元素,名称同样满富特点,言语如同小孩般朴实无华。
你说他们有错吗,也没问题,但就是有点怪怪的,笑死。
沿着这条小路,我们逐渐走到了山坡顶端。中央位置是一座大的石牌坊,半夜大门紧闭,围墙背后不知是何方神圣之处。牌坊门前是一大片空地。转身向背后看,山下的民居、菜地、甚至池塘尽收眼底。
牌坊旁边的碑上刻着“罗定学宫”“孔庙”字样,看来还是一处文物遗址。异域风味的南方也终究有了一些中原文化的影子。
等等?这么小的城市,居然有一座孔庙?好家伙,我直接好家伙。
走近,又看到两个招牌:“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”“私立广州金陵中学办学旧址”,真的大有来头啊,我们不禁心生敬畏。
学宫墙边是几株桂花树。怎么知道的?因为12月份它们还飘来醉人的桂花香。
绕道院墙的背后,白墙上彩绘了诸如“罗定全景图”“圣人论孝”之类的画作,氛围瞬间就变得生动可亲起来。当地居民的生活情趣确实广泛。
无法用其他的词语来形容,我们边走边重复——
“靠,这也太讲究了。”
这也是我现在脑中不断重复的形容词。
接近农历年底,但是每家每户的春联都保留异常完好,有的隐藏于骑楼下——后来我们才知道“骑楼”就指的是这种房屋样式——有的就直接暴露临街。
而且,每户的春联竟然都是手写版,红纸鲜艳浓郁,笔画粗壮朴实。街上几乎找不到电脑版的花纸春联打乱队形。
这也太不可思议了。
另外还有细节值得琢磨:它们的横批几乎都是二字,少有四字横批,巨大的门头上方配一块方形红
纸,有点“小头大肚子”的可爱和憨厚。横批下方的门沿上,从左往右均匀分布了三五张小红纸,有的红纸上还会印着“一帆风顺”“恭贺新禧”之类的吉语。这些红纸感觉像是门帘一样,开门闭门随风飘摇。
家家如此。
深更半夜走在寂静的街道上,我们突然感到文化、风俗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认同感,感到生活气息的温暖亲切。
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:新年伊始,手写对联的铺子熙熙攘攘,每家每户都把自己对于新一年的希冀、向往和美好祝愿寄托于红纸之上,士多店、美食铺、修理行都希望能财源广进,生意红火;普通家庭希望人丁兴旺,平安顺遂。大家默默遵守着流传多年的习俗,认真地贴好春联和横批,摆妥财神像,没有一家人偷懒。
这种风俗和仪式感,令终日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感到不可思议。
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滑稽的对联和“门帘”,比如药店和商店把打折促销的“大减价”海报均匀贴好,忍俊不禁。比如在街角遇到了一个同样门头风格的“战狼特训营”,满脸问号,搞不懂是什么操作。
我现在看到这张照片都能笑出声来。
宾馆路对面是一座西式类似租借样式的建筑,就管它叫“小洋楼”吧。直到第二天早晨我们才透过窗户看清它的样貌。地图上看,这里和对面的罗定文塔竟然都算是“罗定市必去景点”,着实神奇和跳脱。我们下榻于此,也是巧合了。
小洋楼在晚上铁门紧闭,白天看去,竟有一道比手指还粗的铁栅栏挡在窗户后。哦,原来经营的是与金钱相关的行当。后来我们几次路过,离它不远处有一家“典当”,同样戒备森严,想必是一家了。
小洋楼还是很好看的,没有那些现代化的灯箱和招牌影响视觉,就干净地矗立着。门口路边的灯杆也是相同的西洋风格,晚上发着昏*的光线,无比和谐,吸引了好几波小姐姐、时尚丽人们在那里拍照。
白天拉开窗帘,窗外是绿树、蓝天、洋楼,窗前是我们干活用的电脑、草稿纸、电路板,这场景突然有点搞笑,又好像没有之前想的那么糟糕。
小小县级市的老城区里竟然有这么一座与周边老旧民居风格迥异的,精致的西洋建筑,想来十分跳脱。周围的民房虽然破旧,但还在以自己独特的装饰方式迎合这种风格,也似乎是一种和谐。
后面的几天,以及元旦去的几天,茶余饭后,我们还是经常能见到这些精致独特的建筑花纹装饰、斑驳却漂亮的墙面、微妙怪诞的商铺门头、保存完好的大红对联。
老人斜倚在午后的斜阳中,背景是旧房子岭南风格(还是闽式风格?)的封火山墙;
隐藏于民居和小巷中豁然开朗的基督教会;
彰显户主身份与背景的“光荣之家”门牌;
半夜寂静之间莫名独自闪烁着的抓娃娃机;
甚至门前马路上的石墩,门槛边莫名出现的墨碟、毛笔、香炉。
虽然写出来有点矫情,但真的有那种走在路上,时间和一切都沉淀了下来,的感觉。
更不用说一日三餐品尝到的粤式风味:肠粉晶莹的粉皮和带有韧性的口感浇上酱油泡椒调料汁简直绝配;云吞面瘦肉三鲜的清淡与杂酱浇头的浓郁轮番上阵;白切鸡烧鸭或肉质软糯或外皮酥脆,配上酱汁是我虽从未领略但自此认定为正统的味道;煲仔饭烧腊的厚重与米香的清爽交叠,混合锅巴的酥脆口感……
那几天的餐食,几乎顿顿舒心和难忘,我也充分领略到了粤式推崇的“酱香”和“食物本味”的闪光点。
这让我们此次原本以为依旧艰难和煎熬的差旅,多了不少调和心情和值得留恋的元素,再加上现场调试的过程大多在预期之内,没有出现意想不到的境况,总体还算是顺利和满意的。
当然这种心情也要归功于顺带在广州游览的两个半天。西关的老屋、泮溪的茶点、天河的高楼多少弥补了我5年前到访时留下的遗憾。
它们加起来,起码比在泰安煎熬的时光好受多了。
这也是我想用几段文字记录这段经历的初衷。其实到罗定的第一天晚上,就有这样的想法了。
可能“旅行”的微妙之处也在于此。不抱任何希望地游逛,带一点漫无目的与懒散,就会发现身边出乎意料的美好元素。如果是怀揣强烈的目的与期待,执念于体验到不同寻常的景观和事物的话,也就更可能体会到失望和落差。
但要是问我想不想再次到访这座岭南小城?
可能不会了,除非是专程前往。这段差旅经历还达不到那种“美好回忆”的地步。
——有机会还是把它寄托在省会广州的街巷和楼宇间吧。
文字/zyh
图片/zyh/shotsonHUAWEIP40Pro
“跟你讲讲我的所见所想。”
自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