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定市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介绍 » 石鼓会堂重生一座改革开放活化石的前世
TUhjnbcbe - 2025/6/8 17:17:00

「本文来源:市场报网络版」

作者:黄见安

塘厦石鼓社区田厦大道边,一栋米黄色的高大建筑物熠熠生辉,从这里走过的人,都会忍不住多看一眼。

观者无不惊讶于这座和周围参差的民房、厂房风格迥异、截然不同的巨大建筑物,它是那么的与众不同,卓尔不群。

换个角度看,正面全景,长度接近50米,挺拔耸立。

走进建筑物内部,宽敞亮堂。东西两侧二楼是连廊,水泥地面光洁明亮,仿佛打了蜡一般。钢结构支撑的屋顶上,是现在已不多见的红色机制瓦。

然而,谁能想到,曾几何时,这座高大上的建筑物却是下面这个样子?

它就是石鼓会堂,一座改革开放40年历史的完整见证者。

追寻:一座会堂的前世今生

石鼓会堂位于石鼓社区田厦大道旁的石鼓墟市附近,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,为两层苏式建筑,高度12.70米,建筑面积.90平方米,主墙为泥浆砌毛石,屋顶为钢架结构,上覆红色机制瓦。

石鼓会堂建设之初,本意是用作村民集会、观看电影戏剧的文化场所。但在会堂建成时,适逢改革开放、发展经济,当时的石鼓大队利用会堂创办了石鼓首家“三来一补”企业——石鼓毛织厂。会堂遂承载着石鼓人幸福富裕生活的梦想,开启了石鼓经济腾飞的道路。

随着石鼓经济的不断提升,新城崛起,高桥飞架,渐渐地会堂闲置了,加之建筑本身的残旧与结构安全考虑,石鼓居委会以美丽幸福村居建设为契机,对会堂进行翻新和加固,同时完善内外环境的建设。升级后的石鼓会堂,重新焕发文化魅力,成为新时代石鼓居民生活记忆中的重要部分。

近日,笔者找到了曾经在石鼓毛织厂做过厂长的黄福有,向他了解当年的会堂往事。56岁的黄福有,一席话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回忆的年代。

缘起:建造会堂拟用于村民集会

年9月9日,东莞县塘厦人民公社石鼓大队的男女老少社员们,扛锄拿筐,带着各种工具,聚集在石鼓大队革委会不远处的一块旱地上,他们准备在这里建造一座会堂,以后开大会、看电影、搞演出,就不用再风吹日晒雨淋了。

然而,正当社员们热火朝天地挖地基时,因特殊原因,地基还没有打好,会堂工程就暂且搁置。

在随后的几年里,石鼓会堂工程断断续续地建设:石,从山上拉来;砖,自己烧制;干活,社员义务劳动。在香港的石鼓乡亲,捐赠了一批钢筋,用于会堂建设。就这样,会堂渐渐成型。黄福有回忆说,那时候自己才十几岁,还在上学,空闲时候也会参加劳动,从远处的山脚担来石子。

会堂大屋顶的钢架成了困扰工程进展的最大拦路虎,直到年,在石鼓大队上山下乡的广州知青帮忙联系,在省城广州买到了需要的钢材,运回塘厦后,焊接成了钢结构顶。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,村民利用滑轮组,吊装好了房顶,会堂终于完工。在当时普遍还是砖瓦房的石鼓,除了已经废弃的碉楼,会堂是石鼓最高大上的建筑。

年12月18~22日,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。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,全党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。

宛如冬日春雷,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大幕,其影响持续至今,也改变了石鼓会堂的命运……

亲历:会堂投身经济建设30多年

从石鼓会堂出发,沿着田厦大道往东走米,就到了广深铁路边。40年前,这里有一座简陋的石鼓火车站。当时还是单线的广深铁路,每天有两班慢车在此停靠。

年,一个秋天的下午,原籍上海的香港商人沈志开乘坐广深铁路慢车,在石鼓站下车,沿着只有三四米宽却已是石鼓最宽主干道的田厦大道,他风尘仆仆地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。沈志开是受当时的石鼓大队党支部书记黄同发邀请,来石鼓考察办厂事宜。

尽管当时的石鼓堪称一穷二白,但石鼓人的热情打动了沈志开。他决定在石鼓开办一家毛织厂。石鼓大队并没有合适的建筑做厂房,临时建也来不及,于是,刚刚建好的会堂成了最佳选择。实际上,也别无选择。

在沈志开和石鼓大队的共同努力下,机器设备从香港运来了,技术师傅也从香港赶来了,石鼓毛织厂在年初正式开工了。这是石鼓历史上第一家“三来一补”加工企业。

石鼓毛织厂的第一批工人,是石鼓大队的村民。每个生产队有几个至十几个不等名额,每个生产队遂派出最优秀的社员到工厂干活。工人在工厂挣的工资,并不属于自己所有,要交给生产队。生产队给工人记工分,到年底再按工分分红。不过,到了年底,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塘厦全面推行。各大队以生产队为单位,分田到户,记工分制度只在石鼓毛织厂实行了很短一段时间,就改为工资制。

石鼓毛织厂早期的工人都是当地村民,有多人。毛织厂的生产原材料从外国进口,经过厂里加工制成品,运到香港,再出口欧美等国。

到了年,陆续有罗定、高州、清远等省内的务工者,来到石鼓毛织厂工作。而毛织厂的老板,也由沈志开变成了原来厂里的技术师傅兼小股东何波。石鼓会堂旁边的空地上陆续盖起了其他厂房,规模较大的有石鼓鞋厂、印刷厂、塑胶厂、玩具厂、手袋厂、制糖厂等十余家港资“三来一补”企业。

年,石鼓毛织厂从会堂搬迁至现在的塘天南路,石鼓鞋厂租下会堂用于扩大生产。后来,鞋厂退出,玩具厂、家私厂、工艺品厂又相继进驻,会堂一直为石鼓的经济发展默默奉献。一直到年,渐趋老迈的石鼓会堂不再作为旁边水龙油画村的加工厂,才结束了自己30多年的厂房史,暂时闲置。

年,高中毕业的黄福有没有参加高考,回家务农,挑起家庭的重担。年1月,20多岁的黄福有受石鼓乡人民政府委派,到石鼓毛织厂担任厂长,直到年底离任,回到石鼓管理区办事处工作。两年里,他亲历了石鼓毛织厂的经营管理过程,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。

30多年后回忆当年的情形,黄福有还清楚地记得,他做厂长每个月的工资是元,而实行计件工资的工人,高的已经可以拿到元了。不过,当时的订单不稳定,没活干的时候工厂就放假,活多就加班,甚至干通宵。那时候劳动法规不健全,大家也没有周末与节假日的观念。虽然辛苦,但那个激情飞扬的年代,奠定了石鼓乃至塘厦日后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。

发展:社区集体资产30年增长百倍

年底,黄福有离开石鼓毛织厂,回到石鼓管理区(原石鼓乡已于年4月改为石鼓管理区),任党支部委员。后来,黄福有历任石鼓治保主任、党总支副书记、村(居)委会主任,直到年调任镇政府工作。

谈起石鼓会堂这40年的发展变迁,黄福有感慨良多。“石鼓从原来靠耕田种地为生的农村,变成现在的工业聚集地,靠得的就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,同时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”

黄福有还记得,自己刚回到管理区工作时,石鼓集体资产只有几百万元,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几家企业的厂租。而到年底,石鼓大大小小的内外资企业数以百计,社区、组两级(下同)集体总资产已达4.51亿元,净资产4.09亿元,总收入万元,纯收入万元,银行存款万元。30年间,社区集体资产和收入增加了百倍。村民收入来源也从务农、务工为主,转变成经商、收租为主。

重生:活化后的会堂将用于文化事业

石鼓会堂兴建的缘起,是为举办政治集会、文化活动。但从建成的那一天起,这一功能就没有实现过。伴随着改革开放,会堂做了厂房,成为工业大发展的见证。到本世纪初,一批受租金高涨影响的画家从深圳大芬油画村来到塘厦石鼓,在会堂旁边的相安围潜心创作,渐成规模。随后,石鼓社区和塘厦镇政府因势利导,建设了水龙油画村。而石鼓会堂也一度成为油画加工的后方基地。

30多年的风雨沧桑,石鼓会堂逐渐老化,风水日晒雨淋,它变得老态龙钟。然而,石鼓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个曾为石鼓早期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。

年,石鼓社区进入东莞市“美丽幸福村居”建设名单,在市、镇财政资助下,石鼓会堂、江夏书院等一批老旧建筑活化被纳入项目。在市、镇财政补助下,石鼓社区投资万元,对石鼓会堂和江夏书院进行了加固、修缮、活化,使之重新焕发活力。

按照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施工单位对会堂的外立面进行了亮化,对残破的地方进行了加固,还专程从粤东购入瓦片,使会堂屋顶基本保持原貌,并对会堂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,对道路、排水、路灯等进行优化改造。年底,改造后的石鼓会堂接受验收。

石鼓社区党工委书记黄再洪表示,社区还将投入资金在会堂广场空地上建设生态停车场,并对相安围的村落保护开发利用,吸引更多画家、艺术家进驻,推动油画产业发展。未来会堂或将用于油画产业的创作销售基地,也可以作为社区麒麟队的训练基地,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美丽幸福村居的建设成果。

(完)

1
查看完整版本: 石鼓会堂重生一座改革开放活化石的前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