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定市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介绍 » 他弃商回乡经营村庄,创造战贫奇迹
TUhjnbcbe - 2025/6/8 1:08:00

宽阔整洁的街道,错落有致的民居,绿树掩映,厂企忙碌,葡萄园、柚林冬管正忙……12月18日,记者再次来到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——一个曾经穷名远扬的“烂杆”村。
  5年来,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村迎来巨变:村民人均收入从多元增至元,村集体经济从零到超过万元,真正实现老有所养、幼有所教、住有所居、病有所医。

渔溪沟鸟瞰

这个武陵山石漠化山村为何能创下战贫奇迹?
  大伙儿都说:“支书陈建强带领乡亲一砖一瓦建起来的。”
  是他放下城里的生意回乡担任“穷村官”,用企业经营理念治理村庄,带头号召外出游子集资建联社、修大街、强基础、建砖厂、种果园,让昔日争相逃离的荒山沟变成远近闻名的金沟沟。

陈建强查看产业发展境况

小小货郎“闯江湖”
  渔溪沟,山高水低烂沟沟。三年两逢旱,谁不想出沟?
  渔溪沟虽紧靠乌江,但石漠化极其严重,土少石头多,村民日常饮水都难以满足,靠天吃饭的多数农家一年辛苦半年粮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土地承包到户后,土地贫瘠的渔溪沟与邻村的差距越拉越大,“有女莫嫁渔溪沟”曾让村里的爷们儿感到绝望。
  为了吃口饱饭、讨个媳妇儿,不少年轻人寻求“捷径”,早早辍学误入歧途,外出坑蒙拐骗“闯江湖”,千余人的村子竟然曾近百人有过违法犯罪记录,“又穷又臭”的渔溪沟更让邻村人避而远之。
 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陈建强,家教甚严,没有随波逐流,自初中时代起,就跟随父母做些五金、烟酒、日杂百货等小生意,提着篮子到邻近的乡场、村寨叫卖糖精、冰棍、火石,整日为了吃饱穿暖而奔波于江湖,成为当地有名的小货郎。
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,以及多年在乡村市场摸爬滚打,陈建强积累了丰富的生意经验,商路越走越宽,从乡村五金店到与人合伙办酒厂、在县城开商场、办劳务公司。
  几十年来,陈建强一步一个脚印,一分一角积累,家底日益殷实,积累了数百万元身家,成为村子最早跳出“农门”安家县城的能人,乡亲都羡慕他终于跳出了“火坑”。
  个人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。
  “是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拯救了像渔溪沟一样的成千上万个贫困村。”陈建强说,全国打工经济的兴起让渔溪沟的回头浪子找到了用武之地,村里的青年成为思南较早远赴粤闽江浙务工的人,既增技能、长见识,又鼓起了荷包,有的还走上经商办企致富路。

陈建强介绍留守儿童之家

“老板”回村当“穷官”
  跨入新世纪的第十个年头,渔溪沟村致富游子开着轿车回乡,却发现路太窄太烂轿车根本开不进村;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栋砖房,多数人家还居住在危旧老木房;后山的石旮旯荒草丛生,国家林业项目扶持的柚园也未结出好果子;留守老人还在为低保而争吵,村干部忙于调处纠纷……
  “金窝银窝不能忘了老家的穷窝。看看人家外面的村子多漂亮,咱们还是选几个人回来把老家建设好啊!”围坐在陈建强老家的火炉旁,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王彦洪语重心长。
  “建强叔,你点子最多,我们相信你!”在厦门做消防器材安装的游子陈旭东率先提议。他知道,陈建强虽然人住城里,但心还在老家,时常回村资助村里留守儿童上学、慰问孤寡老人。
  “建强最有孝心,肯定不忍心看到家乡父老再受苦受穷。”在福建从事石材加工的王刚说,陈建强坚持照顾双目失明的五保户杨小礼十余年,孤寡老人王应田去世就是他安葬的。
  “要带领乡亲脱贫致富,改变家乡面貌,仅靠个人救济肯定行不通,必须要有一个一心为民的基层组织。”陈建强没有推辞,说自己能熬过苦日子率先致富,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帮衬。
  年12月,村支两委换届,思南正大力推行“两富一强”工程,号召能人回村担任干部,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,建强村级战斗堡垒,带领村民脱贫致富。镇党委领导也多次找陈建强谈心谈话动员。
  老党员陈建强决定响应号召返乡参选村支书,却遭到家人和亲戚的反对。
  “好日子过腻了?家里这点儿资产就敢翘尾巴?”妻子不理解丈夫放下每年几十万元的生意不做,回村当每月工资块钱的“穷官”。
  “回村当支书,吃力不讨好啊!”老岳父劝他说,村集体要钱没钱,要房没房,矛盾纠纷不断,搞不好还会得罪人,背个“无能”的罪名。
  面对家人的劝说,陈建强权衡再三:“自家的生意已走上正轨,你们就能经营。渔溪沟这个大家的事业却还毫无头绪,作为渔溪沟人,我有责任和义务。”
  “给我5年,还大家一个富美渔溪沟!”简短、朴实的竞选承诺,让陈建强高票当选村支书。

四通八达的产业路

经营村庄显身手
  “小家致富易,大家不好当。”上任后的仔细调研和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的碰壁,让陈建强意识到自己高估了建设富美家乡的拳拳之心。
  全村户,尚有近半贫困户。七成青壮年外出打工,土地撂荒严重,几个宗族间常为田边土角纠纷不断。
  村两委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,党员、村干各自为家庭生计奔忙,公事只是上传下达应付了事。
  向上级争取修路、通水、危房改造项目,领导一摊手:“国家扶贫项目资金有限,个个都是‘穷孩子’,手心手背都是肉啊。”
  从能人变成渔溪沟这个大家的“当家人”,全村党员、干部、村民都在看着陈建强,看他如何破解要人无人、要钱无钱的“烂杆”村脱贫困局。
  脱贫攻坚等不得,更等不起。
  “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农村,要用企业经营理念,盘活农村财、地、人等资源,激发村庄内生动力,才能稳定脱贫,持续发展。”陈建强决定先筑牢基层组织“堡垒”聚人心。他私人垫资20万元修建村两委办公大楼。
  当崭新的村办公楼竣工,干群议事有了阵地,更让乡亲看到了他扎根家乡的勇气与担当,也点燃了大伙儿的战贫激情。在村办公楼竣工仪式上,村民主动捐资10余万元用于完善村里基础设施。
  有了阵地,陈建强很少回县城的家,经镇党委批准,配备了村支部副书记、团委书记、妇联主任、计生专干、监委主任,还把自己当时每月元工资用来补贴其他村干。
  人多力量大、办法多,建设家乡的激情正被点燃。先后完善了村组路、机耕道,村子的基础一天天变化:道路基本硬化,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,新增3台变压器电压稳定了。
  距村不远处,思南正启动教育园区建设,脑子活络的陈建强看到了商机。年底,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,决定抢抓思南教育园区建设机遇,集资40万元办砖厂,从此渔溪沟有了村集体企业。砖厂经营红红火火,头年就盈利11.6万元。
  紧接着,干群集资入股的村建筑建材公司、第二个砖厂也相继开业。
  如果说村集体的建筑建材生意是小试牛刀的话,接下来的新村建设则是陈建强经营村庄的第一笔大买卖。
  村子的变化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建房,有的还嫌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跟不上,打算到集镇置地建房。
  “我们何不自己开发新村?”年4月,村民大会上陈建强提议村民集资集中开发新村,既节约农户建房成本、占地,增加村集体收入,还彻底改变全村面貌。
  一周内,30多户共集资多万元,在国家农村危房改造、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等项目支持下,半年时间,渔溪沟1公里长、17米宽的柏油大道拉通,大道两边的宅基地供村民集中建房,统一设计的房屋已建成近百幢,穷山村迈向了城镇化。
  年终盘点,不但入股村民得到了可观的分红,仅新村开发村集体就盈利多万元,渔溪沟从此告别“空壳”村。

广集闲钱兴产业
  “如果能把各家各户的闲钱集中起来,逐个推进,农村产业发展就不会缺钱。”陈建强说,村庄经营的“三把火”,点燃了村民跟随村两委发展集体经济的激情。
  村两委顺势而为,年决定成立村合作联社,作为村集体企业的总公司和融资平台,破解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难题。
  为了鼓励村民入股村合作联社,陈建强亲往厦门南安和广东肇庆、罗定一带,该村青壮劳力打工相对集中的地方,游说家乡游子抱团支持老家发展。
  他告诉在外的游子,村集体打算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作为村集体企业的融资平台,联社的资金主要用来在村后山新建一个砖厂;石漠化山地全部集中流转建果蔬基地,走休闲观光农业致富路……
  家乡有人领头,游子更当齐心。陈旭东当即表态:“我们相信以你为首的村两委!只要是支持家乡发展,要人24小时内赶到,要钱一个月内到账。”
  年7月,渔溪沟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成立,陈建强带头入股22万元,在外打工的邓国友入股24万元、陈旭东入股18万元、田建祥入股15万元、陈强入股10万元……当时就有47人入股村合作联社,集资万元。
  合作联社成立后,陈建强与村主任杨再明、副支书陈军、团支书何翠芳等村干部,白天各自负责新村建设、果园管理、砖厂建设,晚上分头进组开会、访谈。
  渔溪沟村“支部+合作联社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脱贫致富模式,让渔溪沟天翻地覆:成立集群农业发展公司,让亩荒废多年的果园重新焕发生机并挂果增收,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甜心蜜柚亩、葡萄亩;村养猪场年出栏生猪头;成立建群劳务公司组织村民就近承揽小工程、小项目……
  龙头昂,产业兴,乡亲富。如今的渔溪沟,村集体经济积累已突破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达元,昔日穷山沟已变成金沟沟,贫困村蜕变为小康村。
  有“里子”才有“面子”
  “这几年是我们渔溪沟人最有面子的时光。”渔溪沟弱势群体保障中心养猪场场长陈华强指着自己的“致富带头人”标牌说,现在,村里的人佩服他,邻村的人羡慕他。
  陈华强年轻时干过一些“傻事”,不招人待见。后来安心外出务工,却又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左腿断裂、右脚坏死,身体残疾曾让他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,长期蜗居在家中。
  陈建强时常上门鼓励陈华强,安排他协助管理村养殖场。养猪场繁忙的工作不仅让陈华强忘记了悲痛、找到了尊严,还凭借多年在外闯荡的见识把养猪场管理得井井有条,赢得村两委和职工的认可,不久被任命为场长。
  “有‘里子’才有‘面子’。”陈建强说,过去的渔溪沟让人瞧不起,是因为山穷水恶。现在虽然富了,但要让人瞧得起,还得在人的素质、精神文明建设上下足功夫,增强村民的获得感、归属感。
  干部一心为公引领人心向善。4年前,陈建强与村民代表赶往福建省平和县选购亩红柚幼苗,村民代表一致认为每株7.5元已合适了。但陈建强珍惜乡亲集资的每一分血汗钱,又独自从厦门返回平和县,到处询价,把每株苗的价格降到5元,为集体节约2万元。
  如今,村干部不再把集体的事当“副业”,而是上山进户专心带头谋发展。在村集体企业、基地劳动的村民不再混日子“吃大锅饭”,而是把大家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。
  “衣食无忧,老有所养,幼有所教,病有所医,人才会讲礼、讲义。”陈建强说,优先解决好孤寡老弱、贫困村民的后顾之忧,才会减少邻里纠纷,大家才能和睦相处。
  村集体企业已优先解决80名贫困村民就近打工致富。村集体每年出资补贴,确保农村合作医疗、农村养老保险全额缴纳。建成“留守儿童之家”,请人为留守儿童补课、办假期学校,让留守儿童离校不离学习、离家不离教育。
  村里还专门成立宣传组,自编自演文艺节目,用身边人、身边事引导村民懂法律、扬美德。聘用法律顾问或请村里德高望重之士,在每月一次的群众会上宣讲法律知识,争做文明村民。
  每年的重阳节、春节是村里老人最高兴的时候,全村老幼欢聚赛歌赛舞话变迁。72岁的村民陈典英说:“渔溪沟终于扬眉吐气了!咱们村就像个企业,既是乡亲又是工友,各有所业、各有所乐。”
  带领家乡巨变,陈建强不但得到乡亲的认可,还先后荣膺“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全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”、“全市劳动模范”等称号。渔溪沟也先后戴上了“文明村”、“五好基层党组织”、“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等桂冠,昔日“烂杆”村成了思南明星小康村。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潘佳本

编辑何涛编审杨韬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他弃商回乡经营村庄,创造战贫奇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