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定市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问答 » 长沙浏阳市永安镇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
TUhjnbcbe - 2025/5/22 10:27:00

写下微心愿,上门来圆梦

长沙浏阳市永安镇“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”活动启动

(贫困户李胜英的微心愿,“我需要一辆自行车,小孩下学期进初中了…”)

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4月6日讯(通讯员熊蕾记者王文)“我的女儿下半年要上初中了,学校离家太远,她总是念叨着要一辆自行车……”在永安镇“户帮户亲帮亲,互助脱贫奔小康”倡议活动启动仪式上,精准扶贫户黄申根在心愿卡上小心地写下了自己的愿望。

(永安镇“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”倡议活动启动仪式现场)

4月4日上午,在永和村村部,长沙浏阳市永安镇“户帮户亲帮亲,互助脱贫奔小康”倡议活动正式启动,镇相关领导、村扶贫干部、永和村贫困户代表、爱心企业代表和彩虹志愿者等代表参会。在会上,通过认领微心愿和实现微心愿,让企业和贫困户进行深入交流,多种互动。爱心企业在活动现场共认领微心愿15个,在会后上门“圆梦”。

据了解,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,永安镇积极响应省市倡议,集中开展“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”活动,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帮扶工作,切实改变贫困家庭现状。确保到年底,“两个全覆盖”贫困户生活面貌改观,生活质量提升,满意度更高,幸福感更强。

(爱心企业和贫困户现场结对认领微心愿现场。)

下一步,镇党委、政府将把摸底贫困户与社会力量进行对接,继续动员爱心企业、爱心人士来帮助贫困户,发掘脱贫典型并利用其号召力来激发其他贫困户的信心,塑造扶贫互帮互助的环境,让这些贫困户生活面貌有改观、生活质量有提升,为搭建永安扬上扬善、邻里相帮、守望相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坚实基础。

户帮户故事1:

守望相助脱贫路,柳培贵甲鱼梦成真

柳培贵,永安镇督正村人,因为妻子体弱多病,家中无房,年,他们一家三口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他勤劳、质朴、憨厚,这是地道农民特有的气质。从“资深”贫困,到如今拥有两万多斤甲鱼养殖基地,诠释着他身上百折不挠的永安精神。

“我有一个关于甲鱼的梦想,就是想做好甲鱼养殖基地,为他人的健康长寿做贡献,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。”柳培贵乐呵呵的说道。

树木葱郁,水波荡漾,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。这是永安镇督正村白竹水库美好的生态画卷。柳培贵看中了白竹水库良好的生态环境,跟扶贫干部王斌(市政协干部)说想养甲鱼致富。自从柳培贵说起这个,王斌从此就对养甲鱼上了心。年他通过市场调查发现,野生甲鱼价格一路走高,市场前景广阔。野生甲鱼药食兼用,加工制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和保健,市场需求量大。年,王斌说服村干部伍波雄,帮他以一年多元的极低价格,承包下了白竹水库开始养甲鱼。因养甲鱼成本高,投入资金大,王斌又帮他争取到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。

对于柳培贵来说,养殖管理毕竟是个门外汉,很多技术管理问题都需要去摸索,很多困难需要去解决,考虑到养甲鱼是门技术活,王斌四处打探消息,只为帮助柳培贵学习甲鱼养殖技巧。“别怕,我会帮你到底”,王斌给惴惴不安的柳培贵吃了一颗定心丸。通过多方争取,王斌牵线搭桥为柳培贵争取到了前往“甲鱼之乡”——常德市汉寿县学习考察的机会。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,同时柳培贵也认识了许多从事养殖产业的精英,学到了许多关于养殖甲鱼诀窍。学成归来后,柳培贵将6万只甲鱼苗投放了下去,正式开始甲鱼养殖。因为不投喂饲料,柳培贵养殖的甲鱼长得很慢,一年最多长1.2斤。年,他养殖的甲鱼才开始陆续上市,但是如何打开销路,又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。为了帮助柳培贵解决燃眉之急,王斌帮助联系了几家电视台帮他推销甲鱼,一时间销路大开,经过媒体报道后,柳培贵累计接到了多斤的订单,销售额达到60多万元。现在的柳培贵已经成为脱贫致富路上的一颗新星。

辛勤的劳作,收获了喜人的硕果,柳培贵的甲鱼,经4~5年精养,在广大客商、食客中声名鹊起。随着知名度的提升,许多人会专程来柳培桂的养殖场购买。据他所说,他养殖的甲鱼的售价能达到元每斤,光去年就卖了30多万元,不过因为基地还刚刚起步,暂时还只能达到保本的状态,不过对于柳培桂来说,他已经很满足了。柳培桂说:“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脱贫,只有我们自己努力了,我们才能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。”

据了解,如今柳培桂的水库里面还有甲鱼2.3万斤,大概2万只左右,因为甲鱼的基数较大,因此最令他头疼的依然还是饲养成本的问题。虽然成本高,压力大,但是他还是决定坚持这样的养殖方式,以良好品质打造自己的甲鱼养殖品牌。而下一步,他也打算进一步延伸产业链,打造甲鱼种苗基地,争取早日走上致富之路。

故事2

于竹溪——矢志诠释雷锋精神

于竹溪,男,中共党员,年10月出生,芦塘村人。这位善良的老人,是党员,当过兵。转业后,对家乡的建设和贫困村民的帮助竭尽所能,非常热心地捐资捐物。10年来,和爱人胡统华对本村五保老人于志强无微不至进行关心和帮助。

年过六旬的五保老人于志强,从小失去父母,又没有文化,属低智力残疾人,生活几乎不能自理。他的日常,大到衣食住行,小到柴米油盐,都让于竹溪夫妇包了。于竹溪夫妇平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和时鲜的蔬菜,总不忘给于志强送一点,更别提帮他整理家务,打扫卫生。每年团年饭,于志强也是座上宾,和于竹溪家人共庆团圆,让老人感受家的温暖。

几年前于竹溪身患重病,在医院进行了手术。突然有一天于志强高烧不退,于竹溪拖着带病的身体,医院护理他七天七晚,自己却落下病根。于志强出院后,每天需要用药三次,夫妻俩按时上门喂药,看他吃完才离开。

于竹溪夫妇,一个有病在身,一个双目失明,但是他们俩却跟邻居比亲人还亲。“我俩一个是党员,一个是教师,和于志强是邻居,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,做一点小事算不得什么,换了你们,一定比我们做得更好!”

故事3

扶起来福气来

蒋永林,男,66岁,永安镇水山村珠山片圳背组村民,因家庭贫困,年被识别为该村贫困户。年蒋永林母亲突然中风、为挽救母亲生命蒋永林拿出家里全部积蓄为母亲治疗,但最终年老体弱的母亲还是不堪疾病折磨离开了人世。年12月,噩耗再次降临,蒋永林妻子李毛珍又因中风去世,接连的变故对这个贫穷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
正在这个时候,村里不仅迎来了新一轮“精准帮扶”的系列政策,同时还为他家安排了一位对接帮扶干部。村上第一书记李文,经常主动来找他谈心,倾听他内心的苦楚,畅谈今后想法,激励他战胜困难的信心。李文根据蒋永林家庭情况向他深入讲解了产业、金融、教育、医疗等帮扶政策。通过教育扶贫为这个家庭解决了孩子读书问题、通过小额信贷减轻了发展产业的资金负担、通过家庭医生让家人们的医疗有了保障,蒋永林也积极向帮扶干部阐明自己发展种植产业的想法和信心。

目前,蒋永林承包了12亩农田发展水稻蔬菜综合种植业。承包的12亩农田每年能为家庭带来2—3万元收入,同时儿子在父亲的鼓励和感染下,通过帮扶干部的衔接在镇上找了一份稳定工作,家庭经济条件日益好转。现在从蒋永林神情看到的更多是对生活的希望,正如他自己常说的:“福气来了”。

故事4

户帮户亲帮亲,两代人的精神传承

“罗嗲,你今天水缸里还有存水吗,米缸里还有米吗?身体呢,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呀?”永和村菊花片67岁的老党员罗杏存,每隔几天就去看望本村74岁的精准扶贫户罗定国,问候老人家的日常起居,这样的日子已有十年。

问起照顾罗嗲的缘由,罗杏存老人不好意思地挥挥手:“都是邻里乡亲的,看着他命苦,婆婆子老早就过世了,儿子又有残疾,一老一残,日子过得辛苦。我虽然不富裕,但是帮衬帮衬还是做得到的。”在永和村做了许多年环卫工人的罗杏存,双手早就布满老茧,老人也一直秉持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,平日里清茶淡饭,绝不铺张浪费,最大的一笔开支,可能就是为罗定国买个生活用品了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在父亲的影响下,罗杏存的儿子罗金丰也是善良有加。跟父亲一样勤劳朴实的罗金丰,靠着养殖家禽赚了些钱,就开始寻思带着身边的贫困户一起发家致富。

现在的他,不仅每年会定期带着生活用品跟父亲一起上户慰问罗定国,还和村里十几位贫困户有深入联系,经常地进行慰问走访,送上油米腊肉等生活物资,平时自己业务繁忙的时候,也总是先考虑请贫困户来帮忙,“给他们赚点小钱,改善一下生活,关键是能提高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”,罗金丰很是看得透彻。“我会继续帮助他们的,尽我自己的能力。”这个男子汉,在交谈中一直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笑容,继承了父亲的小善大爱,在这明媚的四月里,是温暖直至心灵深处的感动。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湖湘情怀,党媒立场,登陆华声在线

1
查看完整版本: 长沙浏阳市永安镇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