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、图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杨再睿通讯员姚鹏
8月24日,云浮罗定市长岗坡渡槽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揭牌。据悉,长岗坡渡槽年初已被水利部、共青团中央、中国科协联合认定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,是粤东粤西粤北第一个获此荣誉的单位。这是长岗坡渡槽获批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“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”“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”后的又一殊荣。目前,罗定市正全力将长岗坡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知名党员教育培训基地。
水利资源赓续红色血脉
长岗坡渡槽是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之一,素有“南粤红旗渠”的美誉,年10月入选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,年10月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年1月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。
近年来,罗定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委和云浮市委关于加强革命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决策部署,依托长岗坡渡槽、长岗坡纪念馆等设施,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水情教育。通过承接日常参观学习,与机关、学校、企业结对共建等形式,让党员群众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学习党史知识,铭记初心使命。同时,结合“世界水日”“中国水周”等节点,在纪念馆内通过声、光、电等多种形式,生动形象展示水利发展成果,引导游客认知水情、了解水利,增强水安全、水忧患、水道德意识,促进形成知水、节水、护水、亲水的社会风尚。
为普及水情知识,传承长岗坡精神,罗定市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和连环画《中国长岗坡》,拍摄制作了《长岗坡纪事》《永远的长岗坡》《人工天河长岗坡》等专题片和红色微电影《根》,创作了大型现代粤剧《长岗坡》,推动水情教育进乡村、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工地,努力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,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再出发,不负先辈、不负人民。
红色丰碑助力乡村振兴
泷江河畔百花争艳,长岗坡上红旗飘扬。长岗坡渡槽是矗立在泷州大地上的精神丰碑,也是广东水利的骄傲。年10月,展示罗定苦旱历史、解放初期治水情况、渡槽建设过程、红色精神传承的长岗坡纪念馆建成开馆,至今,累计已接待多个党组织、10万多名党员干部、余万游客参观学习。
当代罗定人,传承和发扬着“为民、担当、实干”的长岗坡精神,坚定走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的高质量发展路径,聚焦高质高效、宜居宜业、富裕富足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除了稻米,罗定还有“中国肉桂之乡”“中国竹蒸笼之乡”的称誉,罗定肉桂、泗纶竹蒸笼、罗定豆豉、罗定皱纱鱼腐与罗定稻米一同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7家企业(生产基地)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生产基地,罗定“亚灿米”“聚龙米”“天子茶”“好仔豆”等农产品享誉省内外,联农带农成效明显。
近年来,罗定市陆续获批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(县)、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、广东省数字农业农村试点县。同时,正积极创建国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、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县。全市森林覆盖率63.3%,空气质量、饮用水质长年保持在优质以上,与长岗坡渡槽相连的广东罗定金银湖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。
长岗坡渡槽兴建于年11月,年1月竣工通水,全长米,宽6米,为连拱结构,共有个伸缩缝、个墩、个跨拱,拱的最大跨度51米、最高高度37米,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南方最大的引水渡槽工程,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引水渡槽之一。
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长岗坡渡槽是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,数万名党员群众轮番上阵,依靠人力建设而成,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“鞭山赶石”“引水环山”的历史缩影,其蕴含的“为民、担当、实干”的长岗坡精神是我党性质与宗旨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。
渡槽竣工以来,累计亿立方米水输送到金银湖,保障了周边8.14万亩农田灌溉和60万人的生产、生活用水,解决了罗定“十年九旱”困局,使罗定成为旱涝保收的“天府之国”,建立了面积达20.13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水稻)标准化生产基地,先后5次摘取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”称号。
来源
羊城晚报·羊城派
责编
魏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