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定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罗定荣光黄俊英,这位国家一级演员,为几 [复制链接]

1#

现年83岁的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-黄俊英,是将相声艺术开拓出粤语领域的开荒者之一,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。其亲民的艺术形象,在数十年间,为海内外粤语地区的群众们,带去过无数的欢乐。

在此,请各位跟随着笔者的文字,一同认识一下这位在表演艺术上,有着杰出贡献的“一代笑匠”吧!

▲成长于文化之乡,师从曲艺宗师

黄俊英于年10月6日生于广州,但那时的国家山河动荡,广州亦于年沦陷在了日军手中。

年幼的黄俊英随家人逃难,在辗转多地,历经艰辛之下,终于在6岁那年,回到了家乡罗定市-素龙镇。

其实黄俊英的原名为:黄建培,跟从家族字辈,所命名。如今的名字,是拜师学艺后,才起的艺名。

在家乡生活的那段岁月里,黄俊英过得很艰苦,常常温饱不继,童年几乎没有过快乐的时光。但在那段时期里的中国大地上,又能有多少人,日子是过得不辛苦的呢?

比起那段咬牙含泪的记忆,黄俊英更多的是对家乡罗定的感恩。若不是在那段艰难日子里,还有能有着这么一处避风的“港湾”,得以安身,不至于无根漂泊,也不会有今日的他。

16岁时,黄俊英师从粤剧宗师-罗品超,师父对他说的第一句话,便是:“培仔,未学艺,要先学做人。”这句话,也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座右铭。

粤剧泰斗-罗品超

在跟随罗品超学艺的6年间,黄俊英每日起早贪黑地苦学粤剧基本功。每每在登台演出后,还要故意坐师父的三轮车回家,借此请教表演上的事情。师父看他好学,也才愿意倾囊相授。

黄俊英亦从不自傲自己是在表演艺术上,有着卓越天资,实在是穷怕了,饿怕了,深知懒惰的人,是学不到真本事的。

▲因曲艺而结缘相声艺术

年,在粤剧界已经颇具名气的黄俊英,前往北京参加“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”,也因此见识到了相声艺术的魅力,并萌芽了把相声带到南方的念头。

黄俊英与太太崔凌霄

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摸索过程,起初黄俊英只是把京津地区的相声段子,粤语化后,呈现给广东地区的观众们。

但因为南北文化的差异,黄俊英的粤语相声不仅成为了北方相声艺术家眼中的“笑话”,也得不到广东观众们的认可。

直到年,黄俊英在海南岛受到了相声大师-马季的指点后,粤语相声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了。

当时已是北方相声界泰斗的马季,不但没有冷嘲黄俊英,还非常认可他想要在广东弘扬相声艺术的精神。并且给出了极为重要的建议,便是“粤语相声想要在南方生存下去,一定要多写些南方本土的段子,贴近人们生活环境的事情。”

此后,黄俊英深入到各个群众队伍中,找寻创作灵感。例如在酒楼内当了一个月帮工,才创作出了粤语相声史上,第一段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作品《老张师傅》,并在演出后大获成功!

▲成名后,仍在家乡获得成长

当黄俊英在广州也已经获得“相声大师”的美誉时,便想着要回到家乡罗定市-素龙镇,给乡亲们也带去相声的欢乐,作为回馈家乡人们的赠礼。

但当黄俊英与搭档杨达卖力地在台上抖着一个个“包袱”时,台下却是雅雀无声。

原来,已经离乡多年的黄俊英在那时并未意识到,在家乡素龙镇的人们,是说“能古话”的,对广府话(白话)的接受度有限。

能古话,是罗定地区的三大方言之一,属于古粤语。(罗定三大方言为:罗定白话、能古话、涯话)

举个例子:普通话中的“去游泳”,用广府话说就是“去游水”,能古话则是“去暗身”。

足可见差异之所在。

被家乡父老给“上了一课”后,让黄俊英深刻认识到了粤语语系的博大精深,并开始努力研习两广地区的各种方言,也让他在后来的演出中,给各地观众们留下了“老乡”的形象!

▲心系桑梓,不忘罗定

罗定是一座在广东拥有万人口的城市,但受地理位置所限,一直难以发展经济。

多年来,心系家乡发展的黄俊英,总是身体力行地向外界宣传罗定的特色物产,从稻米到皱纱鱼腐、豆豉、肠粉......等等。

黄俊英老师曾说:“我是农村走出来的人,不管离家乡罗定有多远、有多久,家乡的农产品是始终让人难忘和回味,那是无可替代的家的味道。凡是家乡出产的农产品,只要经营者有需要,我都乐意作形象代言,以自己有限的力量大力推介,让父老乡亲们也能多收几个钱。”

笔者在撰稿前,了解到有小部分人对黄俊英老师抱有不一样的看法,说他并没有给家乡素龙捐资多少。

但笔者相信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

黄俊英老师,绝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。他为家乡建设所起到贡献,不是简单凭肉眼可见的。他身上刻苦耐劳,不屈不挠的品质,也才是罗定人们的精神所在!

不知看完这篇文章的你,又是怎么认为的呢?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